2008年12月17日星期三

12月的北京

自在研究所工作後,每年12月總要到北京聚聚,參加會議、講學、聊天和談生意等。每次碰到中國學者都份外親切,反而在異地碰見香港學者總有份隔膜。多年觀察,已經不會對國內的學術會議抱有什麼期待,好讓自己的怨氣不致含到日落,反而降低要求,從容面對,更能享受當中的氛圍。

笑稱「神仙會」的學術會議談不上什麼學術性,但總光怪陸離。每人發言15分鐘,可想象能有多少時間讓你發揮?有些學者隨意聊聊,糊渾過去,談了十分鐘金融危機,然後草草收場,他講的題目是「基督教信仰與金融危機」!有些學者以優美的普通話,大講創造和生態、人性和墮落,竟獲得掌聲謝賞,甚至台下有學者在提問時贈言:聽君一席話,勝讀萬卷書!原來,內容都是次要中的次要,能善於詞令的就是好東西。當然,總還有些技巧高強的,以古諷今,批判中國現今的社會和信仰危機的。其間,也不乏香港學者來福音傳播,但普通話水準之低,一時成為笑話。曾感慨這些學術會議早該安樂死,但看來保留下來還是有點價值,讓嚴肅的學術討論加點甜品,神仙會也者,各施各法,大嗚大放,証明中國大陸學術自由、信仰自由!

這次最認真的相信是大家都關心家庭教會的問題。自本年10月起就分別有兩個公開的會議,分別有國家官員、學者和家庭教會成員共同參與討論家庭教會的問題。其間當然有舌劍但還是比較理性,家庭教會問題已經到達了不可和不應視而不見的地步,不認真處理,只會做成不可挽回的結局。有學者擔心現在的透明化,正是為下一波的清算而準備;大多國內學者亦不抱樂觀的態度,似乎家庭教會的問題會成為下一代國內基督教研究者的關注。

讀經之危險在於 …

讀經可以是一件很危險的事,也可以是一種相當政治性的舉動。當信徒懂得讀經、釋經和解經時,就意味著聖經的意思不能再被某些解釋所壟斷,甚至衝擊和顛覆過去傳統甚至那些意識形態的信仰詮釋。因此,對當權者而言,任何私下或離開傳統的解經都是危險的,危險性在於意義變得不穩定、多元和衝擊性。
昔日德國的宗教改革運動的深遠影響之一,就是信徒可以越過教會傳統的釋經來自行解經。路德將拉丁文聖經翻譯為德語聖經,使每個德國信徒皆可以直接面對聖經的經文,對當時的教會而言,此舉的震撼不僅在於降低了拉丁文的聖經地位,更重要的是聖經的解釋自此就不再受教會神職人員所壟斷。路德他自已的神學突破也正正在於越過教會對救恩的理解,而直接從聖經中找到「因信稱義」這種具有顛覆性的神學立場,從而衝擊當時的教會的信仰、神學和政治地位。
可見,任何想把聖經的意思保護在自已一已的狹窄範圍內的做法,背後都是想維護一種政治正確的信仰立場,以致所有信仰內的事情都可被操控。宗教改革運動的精神告訴我們,無論教會傳統多麼久遠多麼偉大,只要它僵化了,壟斷了信仰和聖經的理解,信徒就應該提出反抗;並且,沒有人,甚至教皇,能告訴我們真理就在他那裡,教皇的理解只是眾多解釋之一。

2008年11月26日星期三

七封塵封的信戔 (日文版)

得好友傳來,張貼於此,望有心者讀懂日語深意後相告。

<時代的宿命>

1945年12月25日。
友子、
太陽がすっかり海に沈んだ。
これで、ほんとうに台湾島が見えなくなってしまった。
君はまだあそこに立っているかい?
友子、
許しておくれ、この臆病な僕を。
二人のことを決して認めなかった僕を。
どんなふうに、君に惹かれるんだったっけ。
君は髪型の規則もやぶるし、よく僕を怒らせる子だったね。
友子、
君は意地張りで、あたらしい物すきで、でも、どうしようもないぐらい君に恋をしてしまった。
だけど、君がやっと卒業した時、僕たちは、戦争に敗れた。
僕は敗戦国の国民だ。貴族のように傲慢だった僕たちは、一瞬にして、罪人のくび枷を科せられた。
貧しい一教師の僕が、どうして民族の罪を背負えよう?
時代の宿命は時代の罪。
そして、僕は、貧しい教師にすぎない、君を愛していても、諦めなければならなかった。

<奇幻的舞朵>

三日目
どうして君のことを思わないでいられよう。
君は南国の眩しい太陽の下で育った学生。
僕は雪の舞う北から海を渡ってきた教師。
僕らはこんなにも違うのに、何故こうも惹かれあうのか?
あの眩しい太陽が懐かしい。
暑い風が懐かしい。
まだ覚えているよ。
君が赤蟻に腹を立てる様子。
笑っちゃいけないって分かってた。
でも、赤蟻を踏む様子がとても綺麗で、不思議なステップを踏みながら、踊っているようで、怒った身振り、激しく軽やかな笑い声。
友子、
その時、僕は恋に落ちたんだ。

<各自遠颺>

強風が吹いて、台湾と日本の間の海に、僕を沈めてくれれば良いのに。
そうすれば、臆病な自分を持て余さずに済むのに。
友子、
ただ数日の航海で、僕はすっかり老け込んでしまった。
潮風が連れてくる泣き声を聞いて、甲板から離れたくない、寝たくもない。
僕の心は決まった。
陸に着いたら、一生、海を見ないでおこう。
潮風よ、何故、泣き声を連れてやって来る?
人を愛して泣く、嫁いでなく、子供を生んでなく。
君の幸せな未来図を想像して、涙が出そうになる。
でも、僕の涙は潮風に吹かれて、溢れる前に乾いてしまう。
涙を出さずに泣いて、僕は、また老け込んだ。
憎らしい風、憎らしい月の光、憎らしい海。

12月の海は何処か怒っている。
恥辱と悔恨に耐え、騒がしい揺れを伴いながら、僕が向かっているのは、故郷なのか。それとも、故郷を後にしているのか。

<給女兒>

夕方、日本海に出た。
昼間は頭が割れそうに痛い。
今日は濃い霧がたちこめ、昼の間、僕の視界を遮った。
でも、今は星がとても綺麗だ。
覚えてる?
君はまだ中学一年生だった頃、天狗が月を食う農村の伝説を引っ張り出して、月食の天文理論に挑戦したね。
君に教えておきたい理論がもう一つある。
君は、今見ている星の光が、数億光年の彼方にある星から放たれてるって知ってるかい?
わぁ~、数億光年前に放たれた光が、今僕たちの目に届いているんだ。
数億年前、台湾と日本は一体どんな様子だったろう。
山は山、海は海。でも、そこには誰もいない。僕は星空が見たくなった。
虚ろやすいこの世で、永遠が見たくなったんだ。

台湾で冬を越すライギョの群れを見たよ。
僕はこの思いを一匹に託そう。
漁師をしている君の父親が、捕まえてくれることを願って。
友子、
悲しい味がしても食べておくれ。
君には分かるはず。
君を捨てたのではなく、泣く泣く手放したということを。
皆が寝ている甲板で、低く何度も繰り返す。
捨てたのではなく、泣く泣く手放したんだと。

夜が明けた。
でも、僕には関係ない。
どっちみち、太陽は濃い霧を連れてくるだけだ。
夜明け前の恍惚の時、年老いた君の優美な姿を見たよ。
僕は髪が薄くなり、目も垂れていた。
朝の霧が舞う雪のように僕の額の皺を覆い、激しい太陽が君の黒髪を焼き尽くした。
僕らの胸の中の最後の余熱は、完全に冷め切った。
友子、
無能な僕を許しておくれ。

海上の気温は16度、風速12節、水深97メートル。
海鳥が少しずつ見えてきた。
明日の夜までには上陸する。

友子、
台湾のアルバムは君に残してきたよ。
お母さんのところに置いてある。
でも、一枚だけこっそりもらってきた。
君が海辺で泳いでいる写真。
写真の海は風もなく、雨もなく、
そして、君は天国にいるみたいに笑っている。
君の未来が誰の物でも、君に見合う男なんていない。
………………
思うのは、君のことばっかり。

<彩虹>

友子、
無事に上陸したよ。
七日間の航海で、戦後の荒廃した土地にようやく立てたというのに、海が懐かしいんだ。
海はどうして、希望と絶望の両端にあるんだ?
これが最後の手紙だ。後で出しに行くよ。
海に拒まれた僕たちの愛。
でも、思うだけなら許されるだろう。
友子、
僕の思いを受け取っておくれ。
そうすれば、少しは僕を許すことができるだろう。
君は一生僕の心の中に居るよ。
結婚して子供ができても、人生の重要な分岐点に来る度、君の姿が浮かび上がる。
重い荷物を持って家出した君、行き交う人混みの中に、ぽつんと佇む君、お金を貯めてやっと買った白のメリヤス帽をかぶって来たのは、人混みの中で君の存在を知らしめる為だったのかい?
見えたよ。僕には見えたよ。君は、静かに立っていた。

七月の激しい太陽のように、それ以上直視する事は出来なかった。
君はそんなにも静かに立っていた。
冷静に努めた心が一瞬熱くなった。
だけど、心の痛みを隠し、心の声を飲み込んだ。
僕は、知っている。
思慕という低俗の言葉が、太陽の下の影のように、追えば逃げ、逃げれば追われ、一生……。
ああ、虹だ。
虹の両端が海を越え、僕と君を、結びつけてくれますように。

<野玫瑰>

君を忘れた振りをしよう。
僕たちの思い出が、渡り鳥のように、飛び去ったと思い込もう。
君の冬は終わり、春が始まったと思い込もう。
本当にそうだと思えるまで、必死に思い込もう。
そして、君が永遠に幸せである事を、祈っています。

2008年11月24日星期一

七封沒有寄出的情信—海角七號的山盟



(一)
1945年12月25日。
友子,太陽已經完全沒入了海面
我真的已經完全看不見台灣島了
你還站在那裡等我嗎?
友子,請原諒我這個懦弱的男人
從來不敢承認我們兩人的相愛
我甚至已經忘記
我是如何迷上那個不照規定理髮
而惹得我大發雷霆的女孩了
友子,你固執不講理、愛玩愛流行
我卻如此受不住的迷戀你
只是好不容易你畢業了
我們卻戰敗了
我是戰敗國的子民
貴族的驕傲瞬間墮落為犯人的枷鎖
我只是個窮教師
為何要揹負一個民族的罪
時代的宿命是時代的罪過
我只是個窮教師
我愛你,卻必須放棄你

(二)
第三天。
該怎麼克制自己不去想你
你是南方艷陽下成長的學生
我是從飄雪的北方渡洋過海的老師
我們是這麼的不同
為何卻會如此的相愛
我懷念艷陽…我懷念熱風…
我猶有記憶你被紅蟻惹毛的樣子
我知道我不該嘲笑你
但你踩著紅蟻的樣子真美
像踩著一種奇幻的舞步
憤怒、強烈又帶著輕挑的嬉笑…
友子,我就是那時愛上你的…

(三)
多希望這時有暴風
把我淹沒在這台灣與日本間的海域
這樣我就不必為了我的懦弱負責
友子
才幾天的航行
海風所帶來的哭聲已讓我蒼老許多
我不願離開甲板,也不願睡覺
我心裡已經做好盤算
一旦讓我著陸
我將一輩子不願再看見大海
海風啊,為何總是帶來哭聲呢?
愛人哭、嫁人哭、生孩子哭
想著你未來可能的幸福我總是會哭
只是我的淚水
總是在湧出前就被海風吹乾
湧不出淚水的哭泣,讓我更蒼老了
可惡的風
可惡的月光
可惡的海
十二月的海總是帶著憤怒
我承受著恥辱和悔恨的臭味
陪同不安靜地晃盪
不明白我到底是歸鄉
還是離鄉!

(四)
傍晚,已經進入了日本海
白天我頭痛欲裂
可恨的濃霧
阻擋了我一整個白天的視線
而現在的星光真美
記得你才是中學一年級小女生時
就膽敢以天狗食月的農村傳說
來挑戰我月蝕的天文理論嗎?
再說一件不怕你挑戰的理論
你知道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星光
是自幾億光年遠的星球上
所發射過來的嗎?
哇,幾億光年發射出來的光
我們現在才看到
幾億光年的台灣島和日本島
又是什麼樣子呢?
山還是山,海還是海
卻不見了人
我想再多看幾眼星空
在這什麼都善變的人世間裡
我想看一下永恆
遇見了要往台灣避冬的烏魚群
我把對你的相思寄放在其中的一隻
希望你的漁人父親可以捕獲
友子,儘管他的氣味辛酸
你也一定要嚐一口
你會明白…
我不是拋棄你,我是捨不得你
我在眾人熟睡的甲板上反覆低喃
我不是拋棄你,我是捨不得你

(五)
天亮了,但又有何關係
反正日光總是帶來濃霧
黎明前的一段恍惚
我見到了日後的你韶華已逝
日後的我髮禿眼垂
晨霧如飄雪,覆蓋了我額上的皺紋
驕陽如烈焰,焚枯了你秀髮的烏黑
你我心中最後一點餘熱完全凋零
友子…請原諒我這身無用的軀體

(六)
海上氣溫16度
風速12節、水深97米
已經看見了幾隻海鳥
預計明天入夜前我們即將登陸
友子…我把我在台灣的相簿都留給你
就寄放在你母親那兒
但我偷了其中一張
是你在海邊玩水的那張
照片裡的海沒風也沒雨
照片裡的你,笑得就像在天堂
不管你的未來將屬於誰
誰都配不上你
原本以為我能將美好回憶妥善打包
到頭來卻發現我能攜走的只有虛無
我真的很想妳!
啊,彩虹!
但願這彩虹的兩端
足以跨過海洋,連結我和妳

(七)
友子,我已經平安著陸
七天的航行
我終於踩上我戰後殘破的土地
可是我卻開始思念海洋
這海洋為何總是站在
希望和滅絕的兩個極端
這是我的最後一封信
待會我就會把信寄出去
這容不下愛情的海洋
至少還容得下相思吧!
友子,我的相思你一定要收到
這樣你才會原諒我一點點
我想我會把你放在我心裡一輩子
就算娶妻、生子
在人生重要的轉折點上
一定會浮現…
你提著笨重的行李逃家
在遣返的人潮中,你孤單地站著
你戴著那頂…
存了好久的錢才買來的白色針織帽
是為了讓我能在人群中發現你吧!
我看見了…我看見了…
你安靜不動地站著
舊地址,海角七號…海角?
你像七月的烈日
讓我不敢再多看你一眼
你站得如此安靜
我刻意冰涼的心,卻又頓時燃起
我傷心,又不敢讓遺憾流露
我心裡嘀咕,嘴巴卻一聲不吭
我知道,思念這庸俗的字眼
將如陽光下的黑影
我逃他追…我追他逃…
一輩子
我會假裝你忘了我
假裝你將你我的過往
像候鳥一般從記憶中遷徙
假裝你已走過寒冬迎接春天
我會假裝…
一直到自以為一切都是真的!
然後…
祝你一生永遠幸福!

2008年11月19日星期三

沒有猶太教的基督教是基督教嗎?

基督教會總有意或無意間忽略在我們的宗教信仰內猶太教的原素。在理解舊約聖經和甚至新約聖經時完全莫視舊約傳統一直貫穿著整個聖經之內。

以前教我們查經的導師說要 OIA,O就是觀察,觀察代表著先放下我們的理解,先觀察經文的客觀事實。可惜,這種查經 ABC的原則往往連傳道人和牧師都忽略。最明顯和「肉酸」的例子莫過於查考《路得記》,整本《路得記》明顯涉及很多猶太人家庭背景,摩押信仰,當時猶太人和外邦人的關係等等屬於 O範圍的東西,但很多人就望文生義,把那些婆媳之間的關係讀入聖經,更甚的是把這故事拉入耶穌的家譜內,然後大講耶穌的教訓。這樣做法,完全莫視作者本身的寫作目的、忽視這書卷在猶太典籍中的位置,不懂《路得記》在猶太節期中的作用。這種誤解舊約的做法往往就是犯了「以後解前」的錯誤,什麼都以耶穌或新約的觀點來解舊約的經文,這做法會令舊約的作者死不暝目!其實,正確的應該剛剛相反,以舊約的經文來解新約、以猶太的背景來明白新約的經文。

福音書我們比較熟識,但其實我們是以很多後來教會歷史中的信仰來解讀福音書,又是一種「以後解前」的錯誤!以致我們以信仰來明白新約,又以新約來強化原本的信仰,制造一種解釋的循環,難怪聖經愈讀愈無味道,因為你在讀聖經之前你已經預設了聖經所講的內容了!耶穌是個猶太教的人,耶穌和他的門徒身處第二聖殿期的猶太教內,早期教會用的是猶太的外邦人譯的希臘文翻譯的舊約,初期教會一個大問題就是福音與猶太人的關係等等。沒有猶太教的背景我們怎能明白新約呢?

當年教會把馬吉安 (Marcion) 定為異端是對的,因為他試圖把猶太教的原素抽掉,把舊約拿走!我們今天卻把馬吉安的魂招回來,試圖信一個沒有猶太教的基督教、接受一個非猶太人的基督。這樣做的人應該按照教會的傳統:被詛咒!

2008年9月22日星期一

與尋回犬的十個約定之外

相信看過《我和尋回犬的十個約定》的朋友必定被電影中的尋回犬所深深吸引,心中渴望自己也擁有一頭這樣乖巧聰明的狗,又或擁有一段這樣美麗純真的人狗情緣。但電影其實有太多東西沒有拍出來。

所有狗隻包括金毛尋回犬都須要接受紀律的訓練,否則他們只會是一些擁有多樣可能但卻是不受控制的聰明狗。

自己身為狗主,有以下的觀察:
1. 很多人喜愛狗,例如金毛等等,其實是喜愛他們在電影、圖片、畫冊內那隻順服如羔羊的金毛,但卻對這些狗隻的另一面缺乏認識,又甚至他們有意無意間不正視這些行為問題。對這類人,我奉勸他們,請弄清楚你喜歡的是什麼!
2. 其次,很多狗主根本不打算或在意要進行紀律的訓練,把家中的愛犬奉為太上老君來供奉,把雪榚和飯菜一一奉上,這些狗主都有一個通病,就是沒有把狗作為狗來看待,卻把他們作為人來飼養。狗有狗本身的心理素質和生活形態,過份溺愛是問題的禍根。
3. 曾聽過一位狗隻訓練員說,訓練狗其實更重要是訓練人!養狗的人除了須要好像與尋回犬的十個約定的認知、委身和承諾外,其實還須要瞭解自己!狗隻的行為問題的促成,往往是由於狗主所造成的,背後確實有很多學問。

所以,下次你若再被那些得意無比,乖巧聰明的小犬兒所吸引時,請你停一停,除了那十個約定外,你有準備學習作一個狗主嗎?!

2008年7月6日星期日

丹麥挪威之行 【6】







在此行的最後一天,機緣巧合,能做訪北歐聞名世界的所謂「木構教堂」(Stave Church) ,這些 Stave Church是建於中世紀的木造教堂,距今超過八百年的歷史,現今仍保存著原本的外貌和內裡的擺設。Stave Church的資料詳參: http://en.wikipedia.org/wiki/Stave_church

這次拜訪的是 Hedal Stave Church (Hedal stavkyrkje) ,相片中的教堂正是 Hedal Stave Church,入口部份至教堂正中是中世紀建築,後部份是十六七世紀搭建的。由於教堂內部不容讓拍照,故無法呈現內部擺設。雖經 Reformation,但仍保留羅馬公教的某些物件。這教堂的資料詳參:http://en.wikipedia.org/wiki/Hedal_stave_church

第三張相片是教堂外的博物館所擺放的當時神職人員所穿的聖袍。旁邊寫上是 1761年的。

第四張相片是教堂正大門,旁邊圖案疑是龍,挪威教會有把龍與基督等同的做法。

2008年7月5日星期六

丹麥挪威之行 【5】



這種經驗還真是第一次。

晚上七時,太陽柔和地照耀著大地。
在草地上找一張藤椅,一邊看書,一邊讓微風吹拂身旁,
遠望過去,草原被柔風撫摸它的身軀,一排一排的被吹動,
青綠色的一片,在陽光的滋潤下不會刺眼,
在樹蔭的旁邊,聽著大地之母的呼喚。

赤腳踏著鬆軟的泥土,讓腳底的皮膚再次
投進大地的呵護中,
泥土、空氣、微風、古樹、
籃天、白雲,就是一種原始、隨意、自在和平和。

心靈的微聲伴隨自然的節奏而起伏,
呼吸漸與四圍的風氣捲進相同的步伐,

從塵土而來的,必歸回大地。

2008年7月4日星期五

丹麥挪威之行 【4】




丹麥挪威的基督教會面對最大的挑戰是世俗化的問題,就我所探訪的機構和學人處得知,這種世俗化的內容可歸納為兩大方向,一是基督教成為眾多選擇中的一個,雖然丹麥挪威是 state church的國家,但基督教在過去數十年在社會的影響力漸少。加上近十年,很多亞洲移民湧入,宗教多元和對話頓成為丹麥挪威的基督教會的一大重點,他們迫切與其他宗教進行真誠的對話,以圖在學習和轉化中更新自身的傳統。

其次,就是靈性運動 (Spiritualism) 的問題,或當地人所謂的「非宗教的靈性追尋」 (non-religious spirituality) ,其實說白了,就是一種類近新紀元運動的追求,這反映了現代人對宗教的要求是個人的、內蘊的和實用的,對建制教會的教義爭論和陳構一點興趣也沒有。故此,丹麥挪威的基督教會在教會更新的課題上更多結合了 Spirituality的探討,如何把基督教的內容更能應用在具體生活上,更能活出真實的基督教生命。

上圖:攝於奧斯陸大學神學系內的一幅壁畫,頗能反映當地那種宗教混雜和充滿張力的感覺。每塊小圖內皆以不同語言寫上聖經或基督宗教語言。未及看見漢語,但日文卻是有的。

2008年7月3日星期四

丹麥挪威之行 【3】






從哥本哈根到奧斯陸,飛航一小時,乘坐機場巴士到達市區,馬上就發現挪威與丹麥的分別。

奧斯陸是熱鬧中帶著北歐的古典,喧鬧中穿梭著平和。街上閒走,一個街角轉入就是上百年的建築,古僕寧靜,再轉彎又是商場大樓。現代與古典的交錯。

細小的奧斯陸,就算在七月他們享受著 summer vocation的日子,也不會感到人車搶路的情況。他們喜歡徒步,閒聊在偌大的公園,在暖和的日照下呼吸著大自然的靈光。挪威人有很多奇異古怪的神話趣聞,是在兒童枕邊驚嚇他們的奇物故事。這些都跟挪威的森林有關。奧斯陸背山面海,像中上環的地勢,森林繁密,古樹參天,一看過去就是大遍大遍的古木山嶺。

綠樹籃天,湖泊平如籃鏡,夏天的奧斯陸就是一番熱情與神秘。

到達奧斯陸第一件煩事就是物價,它是歐洲物價最貴的地方之一。入住酒店,三星質素但五星價錢,每晚一千三百餘港幣;一瓶可樂,連稅就是四十塊;早餐吃過三文治橙汁,竟花上一百二十元。

但還是買了兩本書,Charles Taylor的 A Secular Age和 Sallie McFague的 A New Climate for Theology。至於價錢,就不要提了 ……..

2008年7月2日星期三

丹麥挪威之行 【2】



週日參加完以丹麥語舉行的崇拜後,帶著輕鬆的心情打算在哥本哈根市內晃蕩,拿著地圖,一心追尋哥本哈根大學的踪影。乘坐市內的公車,沿地圖方向,邊走邊問,享受著尋幽探秘的興奮。

此行發現哥本哈根市內泰國女仕特多,在市內更舉行以泰國食物和風俗的嘉年華。查証後得知,丹麥人喜到泰國找結婚對象,頓把哥本哈根市改造成曼谷一樣。

沿市內湖泊直上,穿過馬路,一棟棟古僕的紅磚建築,盡收眼底。大學可謂是一國的靈氣所在,歐洲大學一晃就是數百年的歷史沉澱,那種文人學養的貴氣自然隨風飄蕩。由於哥本哈根大學分散,遍佈市內不同地方,今次就無緣拜訪神學院了。

接近黃昏,打點一切起程到訪 Jorgensen教授府上作客。Jorgensen教授是哥本哈根大學的榮休神學教授,又是自已任職機構的董事。從 metro鐵路轉 S-鐵路,很快就下車,又是另一景致。Jorgensen教授府上位處郊區,一片靈靜,每幢小房子都是典型的歐洲建築,花園、圍欄、像童話故事主人翁的幸福家庭。

得到Jorgensen教授和夫人的款待,餐桌上自然談到他的學術發展,以接近八十的高齡還計劃編注 Schleiermacher作品的丹麥版本,實屬難能可貴。屋內大廳擺設書架,全是新教神學的精品,書桌上旁邊是路德和 Schleiermacher畫像,都是他父親留下來的珍品。他父親研究新教自由神學的傳統,孩子卻得其真傳研究自由神學的開山祖師,可謂得其道統。

道別時太陽還在雲端邊緣,晚上九時,深深祝福這位老人。

2008年6月30日星期一

丹麥挪威之行 【1】


寫這段文字時是晚上八時,窗外籃天白雲,開始在哥本哈根日長夜短的第一天。

現在遠行公幹,心裡總是複雜。除記掛家裡的太太和愛犬外,那種陌生感是自已不喜歡的;但能外遊觀光認識不同文化又感興奮。幸好,在哥本哈根可以全程英語,溝通不是問題。

從香港轉機曼谷到達哥本哈根,折騰了十三小時,年紀漸長,長途飛行委實是件苦差。

在哥本哈根住在 Diakonissestifelsen,是一所古舊的紅磚建築物,外型像中世紀的教堂和院校,據說以前是所醫院,後改建為教會機構的辦公室。外型是古樸宏大,內裡是現代化設備。

哥本哈根大部份的樓房高度是固定,遠看像整齊的玩具,色彩柔和而艷麗。室內與外面保持著一種親近的接觸,讓陽光能照入樓房內,自然與人為的設計彼此關照。街道是格外的整潔乾淨,少車少人,可能適逢週末是「家庭日」,讓我這個遊人能窺探他們寧靜優閒的一面。

像大部份的歐洲國家,哥本哈根的市民臉上常有種閒靜、歡愉和易於親近,你不會嗅出像美國人的那份不可一世,「西方人」這種定型其實讓我們將多元的東西劃一化了。他們追求生活的質素,少工作多悠閑的時間和空間。他們雖然不一定緊貼潮流,但總感到有種隔岸觀光而悠然自得的感覺,對世界大事有種既來之則安之的感覺。中午跟哥本哈根大學的人類營養學教授午餐,他就提到特別喜歡道家思想,我想這貼近他們的國民性格。

看來還是須要調整身心,適應這裡的節奏。記得誰說過,外遊就是一段自我發現之旅。在陌生相異的環境反而能聽到內心的聲音,重新發現自已的另一面。

2008年6月4日星期三

那一年,那一夜

每個人都會在生命的某一刻經歷過一次啟蒙,把虛幻的變成真實,將遙遠的拉近,迷糊裡抓住支點 …

那一年,驚訝原來世界很大,人性可以很簫洒可以很悲涼,政權可以很假很惡,香港人原來可以走出來 …

自從那一夜,香港人的心就刻上不可磨滅的傷痕,至今仍痛;那麼多年,有些人不斷要我們不要忘記,更多人要我們洗擦記憶。前者擔心年代逝去記憶不在,後者其實沒法忘懷,陰魂在中南海遊走。其實大家都怕 ….

十九年,過去了,但當聽到這首歌,仍下淚,我就知,心未死。

《血染的風采》曲:蘇越 詞:陳哲

也許我告別將不再回來,你是否理解?你是否明白?
也許我倒下將不再起來,你是否還要永久的期待?
如果是這樣,你不要悲哀,共和國的旗幟上有我們血染的風采。
如果是這樣,你不要悲哀,共和國的旗幟上有我們血染的風采。

也許我的眼睛再不能睜開,你是否理解我沉默的情懷?
也許我倒下再不能醒來,你是否相信我化做了山脈?
如果是這樣,你不要悲哀,共和國的土壤里有我們付出的愛。
如果是這樣,你不要悲哀,共和國的土壤里有我們付出的愛。
血染的風采。

2008年5月26日星期一

我另外有羊—中國偏遠山區的天主教




聽聞呂楠這名字已是多年前的事,從國內學人口中得知他把中國一群被人遺忘遺棄的精神病人的面貌拍攝下來,展現了另一種人世中另一個空間,出版了《被人遗忘的人——中国精神病人生存状况》。倘若鏡頭所到之處就是暴力的展現,呂的鏡頭卻帶來慈悲的無奈,為世人贖回那冰封的良知。

他的新作《在路上——中国天主教》呈現了古僕、純淨的信仰,在破落人煙罕至的中國山區,一批中國天主教徒實踐著大公的普世信仰,看著這些照片,突然信仰的天空被劃上一道異彩,留光逝影,也就是一道天主留下人間的見證。

《被人遗忘的人——中国精神病人生存状况》和《在路上——中国天主教》的部份圖片:http://www.huaxia-ng.com/bbs/viewthread.php?tid=1443

《在路上——中国天主教》的圖片網址:http://image.fengniao.com/vision/content/1/55-1.html

2008年5月19日星期一

全國哀悼

遇難人數超過三萬二千,國家地震局把四川大地震修訂為8級,2008年5月19至21日全國哀悼。

2008年5月16日星期五

天問—問於四川大地震

四川大地震至今超過二萬人死亡,十一萬人受傷,估計最終遇難人數超過五萬人。震動程度比唐山大地震更甚。

創天造地的主,你看見嗎?你聽見嗎?

你看見那生靈塗炭的一幕嗎?
看見當中壓在牆壁下的孩子嗎?
那裡分不清左右手的有多少嗎?
你看見他們的身軀嗎?
那是你所愛所造的,你讓你這些寶貝這樣被壓碎嗎?

你聽見母親的哭訴哀號嗎?
聽見那些還有一絲氣息的無助嗎?
你聽到大地的搖動但卻無動於衷嗎?
聽到守在親人屍體旁邊的悲鳴嗎?

萬軍之耶和華,大地震動時,你坐在那裡?
聽說你坐著為王,
聽說你必不打盹也不睡覺,
聽說你能平靜風浪!

主啊,你於心何忍?
你只管流淚嗎?
你只動一動指頭就能救幾個,你不願意嗎?

誰憐大地蒼生?

2008年5月14日星期三

天何憐哉

2008年5月12日下午2時28分,在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發生7.8級地震。


唐山大地震的悼亡詩

想想那些擁抱著死去的愛人,
那些搖籃中的孩子。
那些做完了暑假作業的學生。
那些還沒有初吻的少女。
那些剛剛起床的環衛工人,
那個想要探索火星的未來科學家。

他們的生命多麽貴重,
他們一直多麽善待自己平凡的生命。
生命,是一場劫難中最應該被留下的東西。
生命,是度過黑夜的最終依靠。
生命,值得捨生忘死去維護。
生命,是奇迹和祈盼的源頭。

那個夜晚,生命受到了驚嚇。
安謐的夢幻曲被死神扭曲了。
但它和黑暗的聯盟並不長久,黎明抽出了救贖的線。
很多人,我們沒能救贖他們的生命。
我們自己也在惶恐之中。
但他們的死亡雖隱秘而非孤獨。
他們安息在生者的手臂中。

很多人沒能完整地回來。
他們肢體的一部分留在廢墟中。
但至少我們救出了其餘的,包括一顆頑強求生的心靈。

廢墟終究會長出花朵,這是那些逝者的秘密花束。
我們不想只是讚美芬芳。
不該對他們的痛苦健忘。
不要說:我和他們無關,
不懂那場災難。
每個活著的人都是幸存者。

大地爲你而鳴。
逝者爲生者承擔了死亡。
生者承擔災難的記憶。

30年的時光,就這樣一起分擔,他們一刻也沒有離開我們。
他們是我們的音樂家,愛情詩人,勞動模範,思想家。
或者他們就是一塊磚,已經被砌入新城市的牆。
每一次粉刷是一次紀念,一幢新建築就是一次對話。

爲了明天,懷念。
爲了昨天,想念。
爲了希望,紀念。

2008年5月7日星期三

白蟻為患



對一個讀書人而言,最痛苦的莫過於看見自己心愛的圖書慘遭摧毀,數日前自己就見證了這一刻,而摧殘書籍的是與我共同生活在辦公室有數年光景的—白蟻。白蟻數量之多,慘不忍睹;但心痛的是藏書被蛀蝕一空,慘遭毒手有幾本 Hans Küng的英譯本,但最痛的莫過於 Hans Urs von Balthasar的 五卷本的Theo-Drama 被蛀成重傷,朋友戲言乃羅馬公教內部腐爛,此乃命數。幸好德國新教多部著作逃脫此難。

現將藏書搬走,辦公室牆壁重修,此事教訓愛書之人兩條:
1. 書是買來看的不是買來放的;
2. 書要經常拿來看,不要棄之不顧






2008年4月24日星期四

《田立克:邊緣上的神學》


陳家富著,《田立克:邊緣上的神學》(香港:基道,2008)

目錄
賴品超序
溫偉耀序
自序
第一章 神學
第二章 辯証神學的辯証品質
第三章 三一論、聖靈與創造
第四章 歷史耶穌、圖象類比與新存有:再思田立克的基督論
第五章 人與自然的關係:田立克對科技的一種文化神學的反思
第六章 田立克早期的自然神學:一個生態神學的進路
第七章 田立克的在邊緣上的教會觀
第八章 田立克的神秘主義與三一論
第九章 田立克的歷史神學
第十章 近年西方與漢語學界的田立克研究回顧


自序
自99年開始博士學位的研讀後,筆者一直就跟田立克結下不解之緣。在這數年間,田氏的作品伴隨著走過人生的不同階段,期間無形中塑造了自已的神學和信仰的觀點。

雖然曾想過寫一本關於田立克思想的導引式的作品,但這想法終沒法實現。一方面這方面的外文資料已經汗牛充棟,另方面自已不是那種能深入淺出的學人,面對田氏思想的深遂,只好將這文集作為自已進出田氏思想的一個學思的記錄。

由99年攻讀博士始,一直思想田立克與中國思想傳統的對話,故在撰寫學位論文之餘,分別就田立克與牟宗三和田立克與張載的比較,撰寫了兩篇儒家思想與田氏神學的比較性論文,本文集中的〈三一論、聖靈與創造〉實是把中國儒家的部份抽掉後再架接的產品。在這兩篇早期的論文中,筆者基本上勾劃出田氏的三一論式的上帝觀,這架構不僅是當今德語神學界非常重視的田氏研究重點,更重要是三一論架構實質是切入田氏思想的一個基本進路,這進路過往較少田氏的研究者注意。

田氏的生態神學是筆者學位論文的題目,從而涉及人與世界的關係,並碰上現今科技對環境影響的問題,因此〈人與自然的關係:田立克對科技的一種文化神學的反思〉是一個以文化神學的進路來探索科技文化的一種批判性的嘗試。在文章中,沿用了田氏神學中一種「本質 (essence)—實存 (existence)—再本質化 (essentialization)」角度處理科技文化的神學批判。其次,應《道風》學刊之邀,將博士論文中處理早期田氏的自然神學整理為〈田立克早期的自然神學:一個生態神學的進路〉出版,內中可察見田氏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關係,在德國期間田氏教義學的某些面相,及他如何處理一個當時較少新教神學家處理的「自然」的課題。

2005年漢語學界首次就田立克的思想作出一次集體性的理解和整理,在香港道風山舉行了首屆的「蒂利希與漢語神學」研討會。在會議論文集中,分別刊載了會議期間發表的〈蒂利希的神秘主義與三一論〉和〈近年西方與漢語學界的蒂利希研究回顧〉。前者集中討論田氏的基督教神秘主義觀點,並提出一個非田立克觀點,就是作為一種深遂的宗教神秘經驗的「上帝之上的上帝」,在田氏的神學體系中必然須要推導出一位三一上帝。後者是作為論文集的編者序刊出,相信是首篇整理當前田立克於美德漢三地研究綜覽的漢語綜述,目的是為漢語學界清理存貨和一賭西方學人的研究旨趣,好讓漢語神學能更有利地推動田氏的研究。

自筆者於2002到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工作後,自始就被大陸學界所建構的人文學基督教研究與教會神學、教外教內的基督教研究、人文學進路的神學研究是神學嗎等課題所環繞,兩者間的張力歷久不衰,過去多有學者從不同進路切入討論此話題。筆者認為要全面檢視教會神學與人文學進路的神學,必須全面考慮西方自啟蒙以降的基督教神學的學理性格才能把這課題處理得妥貼,這將是筆者接續的研究計劃。但在思想之餘,就田氏的神學為這現象作出些初步的回應,〈田立克的在邊緣上的教會觀〉基本上處理了一種較寬闊的教會論,倘若教內教外的界線是有某種彈性的,任何強行的劃分甚至判以價值判斷的都是妄自尊大的舉動,這種彈性的教會圈觀念是值根於田氏的基督聖靈論;新作〈神學〉更是直接討論這課題之作,與前文相同,立足於田氏的基督聖靈論的神學立場,開展一種遊移於神學圈內外的神學根據,並提出神學人存在身份和信仰的具體特質和普遍特性;與此相關的是,在一種強調啟示的基督論神學與強調人文性的自由神學之間是否存在另一種神學出路,〈辯證神學的辯證品質:巴特與田立克〉一文除了是首篇比較巴特與田立克的漢語作品外,更要釐清兩人間的神學異同和某些基於巴特式神學對田氏神學的不恰當批評,從而帶出一種對文化和宗教抱有「是」和「否」的辯證神學可能。

新作〈歷史耶穌、圖象類比與新存有:再思田立克的基督論〉是繼續沿習田立克基督聖靈論的思路來整理田氏的基督論的嘗試;〈田立克的歷史神學〉則取材自筆者的博士論文,指出田氏前後期對治歷史含混性問題的基督教答案的轉移,從基督論的答案轉移為上帝國的提出,並指出終末論的政治意涵。

就上述的著作而言,有幾點關於田立克思想的重點是值得重視的。首先,任何一種片面和簡化的「分類」方式都不足以把握田氏思想,那些「存在主義神學」、「自由神學」、「泛神論神學」或「神學人類學」等名稱都只不過反映學者沒有耐心閱讀田氏作品的後果;其次,隨著更多田氏早期在德國期間的著作面世,學界會更清楚他神學發展的脈絡,並且田氏一生進行過的三次系統神學或教義學嘗試,會更清楚揭示出一種三一論神學的框架,而其餘的文化神學內容都會妥貼地鑲嵌在這框架中;第三,田氏晚期嘗試以聖靈論重新處理所有的神學課題的宏願是清楚的,這除了反映田氏一生中遊移於基督論和聖靈論的神學特徵外,更為後學展開了從事基督論—聖靈論的神學切入點。

從筆者接觸田立克作品至今,歷經八個寒暑,現對田氏略有神會,皆受益於兩位筆者的指導教授,他們百忙中賜序,對筆者可謂意義深長。筆者於99年夏天得知溫偉耀教授來中文大學任教,欣喜若狂,沒想到自已多年敬佩的學者終在自已博士學習階段能受教於他。拜讀溫教授比較巴特與田立克的牛津博士論文獲益良多,他還鼓勵筆者注意田氏與德國哲學的承繼關係,溫教授學貫中西,身教言教皆讓筆者銘記於心;筆者自97年起受業於賴品超教授,若非賴師引導幫助,田氏的研究實非筆者所能應付,當年在博士論文的序言中有這一段:「誠蒙賴師當年不棄和錯愛,給學生一個接觸田立克思想的機會。賴師一直是我碩士和博士論文的指導老師,他不單在基督教神學方面具備廣博和深入的認識,對其他宗教和哲學思潮亦有透徹的理解,賴師經常強調做神學須要關聯於其他學問,不可閉門造車,並且要對自身的宗教傳統有深入的認識才可避免人云亦云,這種治學的態度和方向為我的研究奠定基本的進路。除了學問上的指導外,賴師在我就學時期給予提攜和機會,讓我有機會將一些論文發表,及在大小不同的研討會和學術會議上發表文章,若非賴師對我的厚愛和信任,這一切都是遙不可及的事情,賴師還關心學生的生活和工作前路,經常在這兩方面給我指點和提拔。賴師是名副其實的 “Doktorvater”」,及至畢業後,賴師還經常將自已的研究論文分發給筆者拜讀,賴師對田氏的研究亦奠定了筆者研究的進路,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筆者研究的方向上是沿著賴師的方向。這本著作能得華人基督教界的兩位田立克研究專家賜序,實是筆者的光榮,兩人在序言中對筆者的溢美之詞實是對後學之鼓勵。

這書能順利出版要感謝基道出版社的蔡錦圖先生,筆者一再推遲交稿的日期,但錦圖還是多番的忍耐並調整出版的計劃以之配合,對文稿做了細心的閱讀和修改,實是難得。感謝各有關出版社及機構讓已出版的文章以這形式再度出版。特別感謝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的所有同工,在道風山上與我共同渡過工作辛勞和開心快樂的日子,文集中大部份的文章皆是與同工們相處的日子中埋頭寫作的,特別須要多謝總監楊熙楠先生這幾年的提攜,讓筆者無論在學術、際遇和視野上皆開拓了更廣闊的地平線。

撰此序言時,正值不惑之年,生命中的惑與不惑皆有幸與內人潔玉共同走過,這些文章都見證著潔玉跟筆者的生命歲月,沒有她的忍耐、督責和從旁的細心照顧,在愛中的體諒和寬厚,筆者是沒法走下去的。謹以此書獻給我的愛妻潔玉。

序於沙田道風山
零七年十一月

2008年4月14日星期一

一生所愛

能將後現代的情愛活現於光影之中,莫過於周星馳的《西遊記》。

這套片講述愛情,一段一段虛無飄渺卻又刻骨銘心;海枯石爛卻又命運弄人的愛情。每次重看,都被那種很沈重的愛所觸動,曾有北大的學生看罷,高喊:幹嗎,周星馳再次叫我們相信愛情!在這個光怪陸離,萬物都可買可賣的社會,愛情何價?原來最能觸動我們的,也就是那點點存留的愛,這連孫悟空也難逃這劫。

一生所愛 盧冠庭曲,唐書琛詞

從前現在過去了再不來
紅紅落葉長埋塵土內
開始終結總是沒變改
天邊的你飄泊白雲外

苦海翻起愛浪在世間難逃避命運
相親竟不可接近
或我應該相信是緣份

情人別後永遠再不來〔消散的情緣〕
無言獨坐放眼塵世外〔愿來日再續〕
鮮花雖會凋謝〔只願〕
但會再開〔為你〕
一生所愛隱約〔守候〕
在白雲外〔期待〕

2008年4月7日星期一

你以為是執事選舉嗎?你搞錯了!

教會的執事選舉,據知是用「整體信任票」執行,意思就是會友在投票日拿到的選票相信只會有三個選擇:信任、不信任和棄權。無論你投那個選擇,都是對八位候選執事的一個整體性表態。但他們八個是一個整體嗎?

八位候選執事從來沒有形成一個對教會管理、理念和未來方向的一個整體立場和意見,至少他們沒有在公開立場上作過這種整體性表態。明眼人馬上就會問一個問題:若我對其中某位執事候選人有意見,欲投反對票,以現在的機制應怎樣投?第一,按照良心而言,不應投信任票,因為你並非對他們每個人都信任;第二,你也不應投不信任票,因為你並非對他們每個人都不信任;所以,最後你只能投棄權票!但這是你一個無可奈何的選擇。

話說回頭,教會幹嗎搞這種怪胎的整體信任票選舉。相信其中一個原因是擔心某候選人一旦落選,影響他 / 她的事奉心志云云,也就是感覺不好。倘若如此,就請教會別搞什麼選舉好了,誰人說過選舉一定會勝出,沒被落選的胸懷就請他們搞那些「欽點制」好了,反正教會高層還可以大條道理說:聖經都沒有民主選舉,我們幹嗎要搞民主選舉!

大家又別以為是我們宣道會的家法如此,據知不同的宣道會的執事選舉方法不一,有些我們的宣道會不僅是個別投票,會友還可以提名候選人。既然我們尊重民主制度的精神,用民主的方式投票產生執事,為何不是個別的投票?是翠屏堂有獨特的國情嗎?是我們的候選執事還沒有成熟到一個地步有落選的準備?是執事們怕在選舉時出現什麼亂子?是教會高層要保証這八個候選人能上馬成功?

細心思想,其實這次執事選舉,不是叫你選執事,而是叫你向教會高層投一次信任票!八位候選執事是現任執事會經內部商議後訂出名單後逐一邀請,意思就是這批人是經過領導們的悉心考慮加上禱告後的決定,然後最後這八個願意承擔,教會就讓我們會友對這八個經過現任執事會經內部商議後的信徒投一個「整體信任票」,意謂是要會友「確認」教會領導層的這個意向。

所以,請搞清楚,今次不是選舉,你沒有選上什麼人,也沒有什麼人可以讓你去選。你是去投一次信任票,而且不是向八位候選執事投,是向揀選他們出來的後面的教會領導層投。

所以,教會別玩這些民主的騙局,請把「選舉」兩字收回。這種所謂選舉,我太陌生了。

2008年3月25日星期二

Time is like a dream

這是一首聽第一次就喜歡上的歌,無緣無故,就被旋律、歌聲、配樂吸引。閱歷漸長,很多人事都沒法留住,「歲月真像夢般」(time is like a dream) 。每次聽它,彷佛在人生的一躲退處 (interlude) 靜靜回首前塵往事,驚覺生命如風如雲,能記憶的往往只是剎那,浮光掠影。

Time is like a dream
And now for a time you are mine
Let's hold fast to the dream
That tastes and sparkles like wine
Who knows if it's real or just something
We're both dreaming of
What seem like an interlude now
Could be the beginning of love
Loving you is a world that's strange
So much more than my heart can hold
Loving you make the whole world change
Loving you I could not grow old
No, nobody knows
when love will end
So till then sweet friend
(Time is like a dream)
(And now for a time you are mine)
(Let's hold fast to the dream)
(That tastes and sparkles like wine)

2008年3月20日星期四

想您,念您,逸中


逸中,回想起來,可能自己是少數幾個在你在加國出事前接觸過你的人,那日收到你的訊息,說你在加國一處冰天雪地的地方,享受著假日的安舒和平靜,你送來的圖片有你和背後的冰山,你的表情展示出你經歷著一種釋放和舒懷。

兩天後就收到你的死訊。

在你離世前幾個月,我倆在網絡的空間談得很多:時事、教會、婚姻、神學、投資、養貓養狗、甚至家中電視接收的問題等等。我知道跟你談每個課題,你總有偉論,我倆之間沒有批評和論斷,我反而很享受耹聽你的見解。你不太在乎別人對你意見的接納與否,但當你同意我的觀點時,我感到我倆在一份相知的關係中。

那一年是1986年,帶著興奮的心情入讀大埔官中的預科,我們一群預科生有著相異的背景,走在一起共同渡過兩年燦爛的時光。你是班長,有著執著的性格,但我們喜歡捉弄你。尤其我,喜歡在你嚴肅和冷漠的表情下故意設下陷阱,就是要看見你尷尬和「沒你辦法」的表情。那時我們少年輕狂卻有分寸,在言語間找尋彼此捉弄的空間,自得其樂;但不忘尋找人生意義。你從不以自己過去的經歷為恥,你把這一切扛在肩頭上,像十架上的釘子牢固地釘緊雙手,我知道這一切都讓你在孤苦之時帶來痛楚,縱然這些你不常掛在口邊。

倘若信仰是你人生的轉捩點,它更是一個你可以倚靠和奮進的目標。你太須要一個避難所了,以致在經歷人性種種的虛假、皮相和醜陋後,有一處地方你還可以得知人世間還有真善美;在與教會權力角力時,你有一處可以聽見那真實無偽的真理;你太須要安躺在清草地溪水旁,因為你每天都走過那死蔭幽谷。上帝的呼召成為你人生的方向,你從來不以細小的教會為恥,你以能牧養這個群體為驕傲,因為你知道上帝愛他們就愛他們到底,所以你也將自己擺在這祭壇上,為你的群羊燃燒。在你安息禮拜的那晚,我看見很多熟悉和不認識的面孔,我就知道這段侍奉的日子你走進多少人的生命裡,你也讓多少人走進你的生命中,這些臉對你而言不是抽象的,是有血有肉的,你從來不會為著那些行政的什麼原則而犧牲他們,在你眼中,每個你所接觸的人,都是上帝所愛,你珍而重之。

作為一個被上帝呼召作牧養的人,在你最艱難的日子你仍然忠於上帝的道在講壇上宣告上帝的訊息,因為你知道你的生命是屬於誰的,又要向誰交賬的。從一開始,你的事奉就很有焦點,你不會在權力的階梯上攀爬,反而不斷突破自己的限制,將這個世界帶進聖經的真理裡,又將信仰帶回世界最黑暗的角落中。作為群羊的牧人,你將那真實告訴別人,所以你不會將自己的七情六欲故意隱藏,你要信徒明白牧者是一個,並且應該是一個真實的人。信仰並無應許我們逃離做人的種種責任和義務,「做不成一個人,別想做基督徒!」所以,你帶著很多創傷來治療別人的傷痛,以十架上的血洗淨人世間的傷痕。

逸中,記得你說過,最享受在教會裡唱聖詩的時間。你先睡一會,沒等多時,我倆再在那永恆的國度裡同唱你喜愛的歌。

永遠懷念您的富

2008年3月11日星期二

我是一個演員

常跟同事開玩笑說:到我這把年紀,行走江湖,總須要有幾套戲。引來大家戲稱我是「演員」。回過頭來細想,在真真假假的人生百態中,能以「作假」或「做戲」的心態處之,未必是壞事。凡是認真面對,真誠相待,會是殘忍和不留情面的;凡事留有一片天空,讓別人和自己在戲中摸索,自有一番興味。

特別自己經常跟學者交往,要講出心裡話,確實尷尬,說:「你這篇東西像是博士寫的嗎?」「這個研究人家在廿年前已經做爛了,幹嗎你還在做?」「你知學術論文是怎樣寫的嗎?」要麼沒朋友做,要麼影響工作,何苦呢!惟有以周星馳那招從外而內,再從內而外的說出幾句:「這個研究很重要!」碰上有頭有面的,更要懂得幾招虛 / 花招,說:「這個重要的研究若能再做點什麼什麼就更完美了!」好讓他也知道自已是有料之人。

怎樣才謂之好戲?多一分謂之「誇」,少一分謂之「假」;恰如其分就無須再介意真或假。

日前再看周星馳的《西遊記》,又一次被他的假和真所觸動。他在戲中的名句:

曾經有一份真誠的愛擺在我的面前,但是我沒有珍惜,等到失去的時候才後悔莫及,塵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此。如果上天可以給我個機會再來一次的話,我會對這個女孩說我愛她,如果非要在這份愛加上一個期限,我希望是一萬年......

這段對白周星馳說了兩次,一次是為欺騙紫霞說的,另一次是大徹大悟時跟觀音說的最後跟塵世說的話。

第一次是欺騙紫霞說的,就是做一台戲,為要讓這女子幫他尋回月光寶盒,不惜連眼淚也弄出來了。但最後,這段假話卻反倒是真心的 ….

最後一次是真誠的跟觀音說,像把最後的心願了結後不再留戀人世間的種種情欲。一臉認真,但當紫霞死在自己懷中時,又是萬般帶不走的遺撼和痛苦。

沒戲帶在身上的,終究欺騙自己又傷害他人;戲做得太真,連自己也分不清是戲還是真,終究失去自我又欺騙別人。能做到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但又不是山不是水的,謂之「好戲」。

記得有個導演說過,當他拍攝一些他認為認真和嚴肅的戲時,觀眾卻以為他在搞笑。

朋友,當你以為我「作假」時,其實我是認真的。因為,我是一個「演員」。

再談藝人的道德問題

朋友在上篇博客中的質難,說白了,又是這個老問題:作為公眾人物的藝人須要承擔更高的道德要求嗎?或是社會人仕有一個道德基礎要求公眾人物的藝人擔負一種更高於私人道德的公眾道德要求嗎?

我須要清楚地指出,公眾人物是須要有某種更不一樣的道德要求的,意思就是社會可以並應該對某些公眾人物的道德標準有非一般的訴求。為什麼?因為,對某些公眾人物而言,如政客,因為他們佔據了特殊的職位享有非常的權能,與社會大眾有特定的關係。所以我們不應該抽象地要求他們具有更高的道德水平,而要從他們的職位和權能裏推導出一組特定的道德規則。我們不能說官員的地位高所以品德也一定要高;我們該說因為官員佔有特別的職位權能,和公眾有特別的權責關係,所以才要有相應的倫理信條。簡單地講,從政者該遵守從政的專業倫理。如果一個官員破壞了這套專業倫理,他不只對不起他的職位權能,更會傷及公眾利益。

這就是我們可以並要求政治的公眾人物有的道德要求!要注意的是,其實是由於他佔據了某種道德關係當中,而這種政治道德的網絡關係正正是須要具備某種屬於此關係的道德品格。所以,當一個政客嫖妓和當他公器私用時,所涉及的倫理考量是不同的。作為一個政客,他嫖妓跟他作為一個政治人物所擁有的政治資本而獲得好處是不相干的,意思就是我們可以說他性生活不檢點,他的老婆和孩子可以責怪他未能做稱職的丈夫和父親;但社會人士是無法因為他嫖妓而認為他無資格做一個政客。因為政客所要求的專業道德是不包括無瑕的性生活。

倘若如此,作為公眾人物的藝人的專業道德中是否包括無瑕的私人性生活呢?當一個藝人進入這個行當當中時,這行當的組織和結構是否能推導出一組相應的性生活道德要求呢?公眾人物的藝人和社會大眾是否處於某種的道德結構關係當中?這種道德結構真的如夫妻、師生、政客選民的關係嗎?

藝人影響力大,套用《蜘蛛俠》一片中的名言:力量愈大,責任愈大!真的是這樣嗎?藝人的影響力並非來自於藝人本身,他的所謂力量是由整個文化工業所構造的,倘若真的要說:力量愈大,責任愈大,就應該說文化工業須要擔負這個責任,而社會須要針對的應該是這個影視工業所塑造的意識形態。

別把不相干的道德責任和義務強加給不相干的人。若我們把難擔的重擔擱在別人身上,這跟法利賽人有什麼分別呢!

2008年3月6日星期四

不要屈我要玉女!與江丕盛教授商榷

無須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常識都能告訴我們,藝人形象本質上就是整個影視文化工業的產品,此工業生產者製造一種讓受眾接納和觀賞的藝人形象,受眾又以此形象作為賦與該藝人的價值譜圖。近期的肥肥的所謂「守時」、「專業」、「母愛」等形象不斷透過營幕強化給我們。至於,肥肥是否真是這樣的人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作為守時專業的偉大母親的肥肥」才重要!這種透過生產者所賦與的價值觀念充塞著現代人的價值體系,把原本跟我們日常生活中全不相關的人和事轉化成我們須要關心的大事,諸如:秋官是好爸爸嗎?他幹嗎不探望肥肥?我們每日就進行這種道德審判。

倘若有人說:這些藝人是公眾人物,他們須要肩負著社會道德良心的責任!並且我們的社會是有賴這些藝人的良知來支撐的。(這觀點近期在江丕盛教授的《誰需要玉女?》,明報二月27日中表露無遺) 他要麼是一個道德的天真主義者,要麼就是與這些工業生產者玩著同一遊戲的同黨。

今天誰人還會把道德教化期望寄望於藝人呢?在倫理學上,有一種「超義務論」,意思就是某種道德價值並非那人必須承擔的,而他在現實上承擔了,我們就指出他承擔了某種超過他義務上須要承擔的道德責任,但倘若他沒有承擔,社會亦沒有任何道德基礎去責怪他。江教授文中指出,社會須要「玉女」,又說「維護這形象是每個藝人的專業道德」,意思是藝人須要在私生活中盡上最大的努力去守身如玉,而非讓慾火焚身。原來,藝人的專業道德是包括成為一個聖人,江教授差點要告訴我們藝人訓練班要讀四書五經!我沒否定藝人要專業,但專業是包含作「玉女」、「紳士」和「聖人」嗎?今天我們還會將某種道德的期望寄望於我們的領導人嗎?認為他須要到達天德流化之境嗎?倘若是這樣,江教授就還生存於民智未開的傳統中國封建社會裡了!問題並非社會不須要道德,而是社會不須要這些「玉女」所建構出來的所謂道德來建立我們的社會,或者可以這樣說,以為這些藝人須要擔負這種道德教化作用的願望只是一種一廂情願的幼稚想法。

大家都明白,沒有工業生產者的供應,市場沒有「玉女」;但同時沒有「玉女」的須求,市場也不會提供。簡單的供求關係再清楚不過。今天,江教授大聲呼喊須要「玉女」,是要求工業生產者加快生產這些虛有其表的道德模範?還是要亞嬌痛定思痛,說自已又傻又天真還不夠,還要她一死以謝天下嗎?當整件藝人裸照事件揭示出香港社會的虛偽後 (李怡語) ,我們應該為香港社會更深揭示出大家的虛偽表相,而非高言大志的談「我們要玉女」!

我不要江教授的「玉女」,你呢?

2008年2月21日星期四

蒂利希 (Tillich) 的神學博士學位 (Licentiate of Theology) 中的小插曲

眾多週知,蒂利希 (Tillich) 分別於 1910及1911以謝林 (F.W.J. Schelling) 為題完成兩篇論文:〈謝林的實証哲學中的宗教歷史建構〉(Die religiongeschichtliche Konstruktion in Schellings positiver Philosophie) 讓他取得哲學博士學位,及〈謝林哲學發展中的神秘與罪疚意識〉(Mystik und Schuldbewusstsein in Schellings philosophischer Entwicklung) 讓他取得神學博士學位。

在當時普魯士的教會組織與大學結構中,學生若要取得神學的最高學位以便能於學術或教會牧職中工作,學生除了須要完成所有的課業外,還須滿足三方面的要求:
1. 候選人須要完成一篇具原創性的論文;
2. 經候選人的導師建議下,神學院須接納該論文,候選人並須於長達數小時的口試中為其論文辯護;
3. 候選人須自行陳構一系列針對當時神學研究的爭論性議題,並在這些論題中以一種公開辯論的方式與神學系的教授爭議。

就上述第三點,當時蒂利希的論題如下:
1. 宗教概念須從上帝概念中派生出來而非相反;
2. 真理的觀念而非道德的觀念須陳構上帝論的基礎;
3. 存活上帝的概念是受限於「在上帝中的自然」教義;
4. 「自然」與「超自然」是彼此相關,而非一種「自然」與「非自然」、「自然」與「精神 / 靈」的關係,反倒相似於相對性與絕對性的關係;
5. 任何將罪作演譯的做法都無法有效論証罪的概念;
6. 倫理與美學的整合是以他們與真理的關係中被證明的,道德與美學行動是彼此相關,像真理的積極性與默觀性肯定一樣;
7. 先知著作中的終末論材料比以色列宗教的先知時期還要古老;
8. 新約中的浸禮與聖餐不僅具象徵性意義,還具備聖禮的重要性;
9. 現時德國觀念論中關於智性上和宗教上的復興,皆可以一種歷史性的解釋,就是那種所謂觀念論的崩潰,最由於外部的放棄而非從內部引發的對抗;
10. 教會若要在知識份子中完成她的責任,只能這樣:既非維護教會的教義,或嘗試在信仰和知識中指引出界線,而是須要真實地展示文化生命與基督教間的活生生的辯證關係。

當時主要在場的反對者是 Friedrich Buechsel與 Richard Wegener,並順利通過。當然我們今天可以從上述的十個論題中找到很多與他往後神學思想發展的蛛絲馬跡,並且可以窺見蒂利希思想具備高度的一致性。

2008年2月13日星期三

我讀巴特《教會教義學》的日子

終於立下決心,跟 Y. 讀 CD,反正要研究他,順勢試試自已的功力!

不喜歡 Barth的,不會讀 CD,理由夠清楚的,要反對他,給他蓋頂帽子就可以,這是我們慣常的技量;

喜歡 Barth的,也不會讀 CD,要讚賞他也是蓋頂帽子就可以;

研究 Barth的,甚少真會讀 CD,反正二手資料多如汗牛充棟,幹嗎跟自已過不去,捧著14本 CD回家看,還有那些 small print,看著叫人懷疑是否真的巴特寫的? (怎能寫那麼多?)

Y 說當年讀巴特的 CD 把他從信仰的低谷中救拔出來,否則現在可能幹起其他別的了。Y 說 CD很難讀,(我真的讀了後,這話是真的!) 但讀過後,讀通後,就沒有什麼神學作品會讀不懂;正如讀懂海德格的 Sein und Zeit後也沒有什麼哲學作品會給難倒!

對一個讀 Tillich 讀了8年的人而言,讀 CD 是有點先天困難的;套用某教授的說法:差不多他說一句我就要批評一句!

無論如何,讀 CD,是要告訴自已和別人:我真的讀過 CD!其他的,以後再談。

2008年1月22日星期二

哲人的孤寂

那晚看著「傑出華人系列」中的丁教授,心中良久不能平靜。

作為一個頂尖的物理學家,領導世界級的物理學研究隊工,他告訴我們,跟這些學者保持著工作的關係,儘量不涉及朋友關係,這樣在作決定時能比較清醒和客觀,丁教授的居住環境很簡單,沒有鄰居,他說這樣比較清靜。他一臉嚴肅的表情,在跟中國學者碰頭時說:如果你不能依期交儀器,我也不需要你了。丁教授用言行告訴我們,作為一個學者,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學問,其他一切都顯得不重要。

說到底,還是那份對學問的專注而非長袖善舞的公關技巧叫一眾學人折服,儘管他這份專注讓人感到不近人情和冷酷嚴峻。今天當一個學者,誰又能抵擋得住那份靠攏權力核心的引誘,誰又能忍耐得住那份孤單!今天搞學術的人,早就已經是搞財務弄關係了,誰還會理會自已的研究是否能登大雅之堂。這近年工作關係,跟中國大陸的基督教研究學界接觸多了,心裡暗歎:中國基督教研究的隱憂,就是丁教授這樣的人太少。

1923年年青有為剛到哥庭根大學的巴特 (Karl Barth) 與德國頂尖的教義學歷史教授哈勒克 (Harnack) 有過一場公開而認真的辯論,哈勒克曾是巴特在柏林大學求學時的教授,無論從那個角度而言,巴特都是個黃毛小子,他就是因為那份對學問的投入和認定,敢於向權威挑戰,「除了真理,一切都顯得不重要。」今日你很少會找到這樣的辯論在華人基督教學者中出現,因為大家都覺得「除了真理,其他都更重要。」韋伯在〈作為職志的科學〉(science as vocation) 說,這些都是沒有 personality的學者!

當一個學者已經遺忘對真理和學問的投入和認真,與群眾玩著同一種遊戲,他 / 她已經無緣於學術,儘管他 / 她可以站在眾人面前,但卻不會在人類歷史中留下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