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勾劃出香港人閱讀的一般習性實不容易。媒體和出版的自由政策提供了一個多元混雜的空間﹐加上香港不存在一種主流的指導性意識形態文化操控﹐令得文化長期處於一種多元混雜的局面。現在已經沒有人重提香港是個文化沙漠的老調子﹐但與文化相互影響的閱讀習性仍然是一個變動莫測和難以把握的動態元素。以下嘗試從三種混雜的格局來把握港人的閱讀習性。
一﹑熱鬧與冷清之間
香港近年有開書展的時尚﹐每年大小書展不下三至四個﹐倘若辦書展的規模和次數能象徵一個地方的讀書風氣﹐香港肯定是一個不寂寞的地方﹐這些大型書展還加插了相應的文化活動和專題研討會﹐其熱鬧程度實為每年香港盛暑炎夏中提供了一種嘉年華會式的景致。然而熱鬧背後總藏著一些盛宴中的落漠。觀乎書展的主流閱讀口味﹐還是被某些過去香港的大眾閱讀文化所左右:明星著作﹐八掛趣聞﹐時事新聞﹐仍是書展重點所在。究竟來書展是看書還是看人已經搞不清楚﹐是來湊熱鬧還是細味書中世界已經不太重要。反正﹐香港人就是喜歡跟風去看書。大家看的自己不看就沒話題了﹐看書是一種潮流和時尚的標記。這種嘉年華會的熱鬧錯落有置地交織在香港幾間人文書店的倒閉當中。“青文書屋”﹑“曙光書店”皆是香港文人津津樂道的小眾文化前沿書店﹐他們售賣的不是大眾口味﹐而是學術文人的底蘊。香港追求經濟發達﹐講求效率的市場原則後﹐這些書店為香港鋪展了一副狹小卻又鮮明的人文地圖。這些小眾的閱讀氛圍一直存在于香港的細小角落﹐終至去年無法經營下去而結業。在嘉年華式的書展中份外感覺一份無奈的冷清。
二﹑即食實用與深刻嚴肅
隨著網絡文化發達﹐影像媒體的主導﹐當代人已經習慣于一種迅速即時的生命模態﹐任何需要花時間和精神去理解和消化的東西都被普遍視為沒有即時效應的東西。這種閱讀心態混合在香港獨特的城市發展特徵中﹐形成了一種潛意識﹐借用陳冠中的話﹕“沒什麼原則性的考慮﹐理想的包袱﹐歷史的壓力﹐不追求完美或眼界很大很宏偉很長遠的東西。這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的思想心態 … 用最有效的方法﹐在最短的時間內過閱交貨﹐以求哪怕不是最大也是最快的回報。”故此﹐在香港的暢銷書排行榜中總有幾本強調在最短時間內提供最便利最快捷途經的達至成功的書。實用性也是香港人讀書的另一種心態考慮﹐讀書是需要有具體目的﹐哪怕是為考試﹐為過關﹐為賺錢等等。依此﹐一些與具體衣食住行看似沒有直接關聯的嚴肅作品就更少人問津﹐看一本嚴肅認真的文學作品﹐會被旁人視為奇怪動物﹐或另類人物。
但隨著近年香港本土意識的提昇﹐香港人開始有意識地從新認識香港的本土文化﹐在短短兩三年間﹐紛紛出現一批所謂的“公共知識分子”﹐從媒體﹑建築﹑歷史﹑文學﹑電視﹑教育﹑大眾文化等各領域中追尋﹐探討香港的本土文化。在這些作品中往往擺脫了上述所描述的那種實用和即時性﹐而是轉向以一種輕鬆平民的方式探討較認真和嚴肅的文化歷史和政治議題的書。這些書籍無疑開拓了一種新的閱讀氛圍﹐港人從這些書籍中除了重尋一種集體回憶的感性想象外﹐還深化了歷史感和文化底蘊。當然這些書籍和閱讀仍無法跟高層次的理論式和文學作品相比﹐但已經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現象了。
三﹑國際潮流與本土關懷
對一個國際化都市而言﹐香港並不顯得更有國際視野﹐對于國際的想象﹐香港人是受傳媒影像很深的﹐易而言之﹐傳媒塑造了香港人的國際視域﹐而風尚潮流又往往是香港傳媒的基本路線﹐以致國際上熱點的潮流話題之作﹐港人都會趨之若騖。大多數人的這種閱讀心態就是為了趕潮流﹐早陣子的《哈利波特》﹐《窮爸爸與富爸爸》﹐及日本漫畫等﹐都在這些心態中登上暢銷排行榜。與此同時﹐正如上一段所言﹐港人的本土意識的加強﹐又形成了另股閱讀潮流﹐以回塑本土文化的基調﹐追求懷舊情懷為色彩﹐以致近年形成一種所謂“香港學”的調子﹐從許多不同的領域和語境中多方位發掘香港這個久未認識模糊不清的東西。
上述這種以片蓋全﹐只見樹林而不見樹木的描述﹐是片面和帶有強烈的個人分析色彩的。但要就香港這彈丸之地來作一種客觀和科學化的港人閱讀習慣分析也近乎不可能的。其中混雜﹑不穩定性和多元局面都是它難以全面掌握的原因。港人的閱讀興趣和面貌其實與香港這地方一樣﹐處于多種可能性當中。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