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翻查《道風》期刊,第五卷,第二期 (1938) ,在「道風山大事記」中發現關於趙紫宸做訪香港道風山的報導,標題為「趙紫宸博士來山演講」,內容如下:
十一月廿九日上午八時半,前燕京大學宗教學院院長趙紫宸博士乘去印度參加基督教會議之便,特來山演講,將佛教基督教各問題比較討論,而歸納於一個上帝之內,聽者皆受益非淺。
這次做訪和演說是1938年,記憶所及,趙氏於三十年代初神學思想起了轉變,他於1932-33留學英國,深受當時的巴特神學影響,於1934年的〈我的宗教經驗〉中已重視他早期曾一度輕視的啟示觀念,而他的〈巴德的宗教思想〉則是1939年出版。據林榮洪的研究,趙氏確實於1938年12月參加印度的國際基督教宣教協會的會議,並在會上發表〈論啟示〉一文,按林榮洪的轉引,趙氏當時的觀點是
基督徒有需要在耶穌基督身上找尋上帝特殊和獨特的啟示,這啟示本質上有別於自然界、歷史,和非基督宗教裡上帝的啟示。
從《道風》期刊的報導 (可惜已找不到趙氏的發言稿) ,及緊接的印度會議的發言,似乎隱含某種趙氏神學發展的過渡期,從期刊的報導 (若是準確的) 而言,趙氏當時在宗教問題上似乎存在某種包容論的觀點,「歸納於一個上帝之內」,當然我們無法亦不應把這句含糊的報導作過份的聯想,但宗教上的排他論立場應該是可以被排除的;同時,一個月後的印度發言,又似乎突顯出趙氏某種普遍啟示的觀點,即上帝在其他宗教中有他的啟示,只是基督教是特殊和獨特的。
就基督教與其他宗教的關係而言,似乎趙氏在1933年後 (接觸巴特的神學後) ,出現一種巡迴不定的觀點,究竟基督教和佛教都包括在上帝的救恩和啟示之中?或他們還是有價值上的高低呢?
1938年的初冬,想在道風山,趙氏應曾與艾香德有個對話。還有,該印度會議,趙氏與艾香德是一同出席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