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28日星期六

神學與心理治療

最近讀庫珀 (Terry D. Cooper) 的新著《蒂利希與心理學》(Paul Tillich and Psychology) ,他集中處理於1941-45年間在美國成立的「紐約心理學會」(New York Psychology Group) ,其中參與學者包括蒂利希、佛洛姆 (Erich Fromm) 、羅洛.梅 (Rollo May) 、羅傑斯 (Carl Rogers) 等,在他的研究中指出,蒂氏對神學與心理治療的關係可從八方面歸納:
1. 蒂氏的參與迫使心理治療追問他們理論和實踐的神學—存有論基礎
2. 心理治療或心理學對基督教信仰的攻擊往往不是建基於客觀的經驗證據而是某種未被檢証的信念
3. 結合了路德宗的藉信因恩典稱義 (justification by grace through faith) 與心理治療的接納 (acceptance) 實踐
4. 並且這種心理的罪疚感並非僅是心理現象而是帶有深刻的存有論疏離
5. 擴闊了心理治療的個人維度而進入社群語境與個人實存經驗的互動
6. 深刻地指出存有論與心理治療的「焦慮」差異,強調心理治療的實踐界線
7. 推進了臨床治療和神哲學的互動
8. 最後對於心理治療的自我救贖提出批判

感覺到神學與心理治療的對話似乎不再成為一個受關注的課題,甚至隨著宗教心理學的長足研究,神學有意無意間把討論的角色就隱退了,似乎只有基督教輔導學的學者才有意識地關心一些整合的問題,可惜他們往往以實踐性為首出,對於神學的對話亦沒有興趣。由此觀之,蒂利希的神學與心理治療的對話仍然是有參考作用。雖然心理治療在過去有不同層次的發展,但一些具奠基性的心理學理論仍是具參考作用。神學人應可多留意這方面的研究。

+++++++++++++

雖然香港過去提供了對精神病的教育,但個人觀察上,除了在個人層面能作出多一份的體諒和把精神病命名為思覺失調外,一般人仍然以「黐線」理解。較常見的是在公眾場所,遇見一些行為奇怪的人我們都不知所措,就歸類為黐線。一般而言,這些人會自言自語或大聲說話,令旁人不知如何是好。

其實他們不一定是思覺失調,就自閉症而言,也會自言自語。一般人的誤解是患自閉症的人不說話和與外界無法溝通,此就名之謂「自閉」。其實,自閉症是指患者他們有他們自我的世界,不代表他們無法與外界接觸;他們有獨特的表達方式,一般而言他們的行為不會考慮社會後果 (social consequences) ,所以他們會做出些有異於社會規範的行為模式;他們可能不怕罰、不怕醜、不怕尷尬、不大重視其他人對他們的評價。由於他們只有興趣關心他們有興趣的課題,故此會重重覆覆他們的問題,這就顯得像自言自語。但與思覺失調不同,自閉症患者不會以為外界有另一他者與之對話,所以問和答可能都只是他自己。而思覺失調者就會與另一他者對話或對罵。

其次,這幾年在香港非常容易碰上和聽過過度活躍症,這些人其實不等如不喜歡讀書、不喜歡守規則、頑皮;而是他們不自控地須要大量身體移動,以致做成專注力較弱和無法集中精神。

以上並非專業知識和意見,還望有識之仕賜教。

3 則留言:

匿名 說...

Please browse
心理學可以和聖經結合(整合,Integration)嗎?
http://www.chinesechristiandiscernment.net/integration.htm

Theologian in the Boundary 說...

多謝你的問題和提供的網頁。神學 (聖經研究)與心理學之間的結合,可以是一種相互批判和學習的關係。倘若有人認為聖經裡面已經具備所有知識和真理,那當然沒有須要對話和學習,基督教就只須要做 preaching 而無須再做任何輔導了。其實使用文化 / 知識,亦是聖經內常見的現象,上帝可以使用任何屬世的知識來成就他的工作。

匿名 說...

暫時不提,其他論點。

但你說﹕「神學 (聖經研究)與心理學之間的結合,可以是一種相互批判和學習的關係。」
那麼,就是說,它們之間是平起平坐的!

如果你對聖經的尊重只到此地步,我也沒有什麼可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