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3日星期四

神學家的生死愛慾:巴特【1】

巴特 (Karl Barth) 於1968 年離世,遺願是 Charlotte von Kirschbaum 死後與他同葬,巴特妻子 Nelly完成外子的心願,當Charlotte 於1975 離世就把她同葬於巴特的墓旁,Nelly 於次年亦離開人世。今日,遊人到巴賽爾 Huernli的公墓叩謝這位近代新教神學家時,墓旁的石銘深深刻上他們三個的名字。而在巴特的懷中卻又永遠存放著他於1907年邂逅的 Ruesy 的照片,Ruesy 芳華早逝,未能與巴特長相廝守,於巴特39 歲時就因血癌離開人世。巴特生命中的三位女性,誰是最愛,想巴特至今於上帝面前仍難以回答。

經常想:沒有巴特,人會認識 Charlotte 嗎?或許一個沒有巴特的Charlotte 是怎樣的 Charlotte?一個伴隨巴特走過35 個寒暑,與他出席大小學術會議,在巴特家中共同撰寫《教會教義學》,親如家人般的身份和關係的一個女人。巴特的學生戲稱 Charlotte 是 second Miss Barth,而巴特為了Charlotte 曾試圖與 Nelly 離婚而迎娶這個研究助理!

故事要從1925年說起。

在秋風送爽紅葉遍佈山嶺的1925年10月,外面的陽光輕柔送進寬大的教室,哥廷根大學的學子正為開學修課而興高采烈,Charlott 的心卻被這位剛到來的神學教授吸引,心裡還瑩繞著《羅馬書釋義》中的句子,那次在Bergli 的夏郊,被這位教授的風采和幽默深深迷住,以致無暇欣賞夏天的景色。巴特那種先知式的激情、辯證的語言和一種嶄新的神學風格深深吸引著 Charlott,在課堂上的巴特卻又穩重、謙虛而真誠的解說教義學,畢竟是巴特頭次站在大學講壇,他那種「虛」沒被學生發覺,因為教義學已經很久沒人如巴特這樣講解了。

1926 年的一年是風雨夾著陽光的。巴特與 Charlott 深愛對方,但卻無法與 Kelly 離婚。巴特 27歲就迎娶 Kelly,這位內人有著巴特母親的性格:嚴酷和死板。但當巴特遇上Charlott,就驅趕了他長期的孤苦 (Einsamkeit) ,她不單聰慧、善解人意、有主見並願意耹聽。Charlott 眉宇間透出德國女性的傲氣,但又略略大方。巴特當時說:「與 Charlott 相處比教義容許我們在地上的生活還要更美。」

但這段情緣受到多方的壓力,來自巴特的母親、兄弟和家人;Charlott 亦得不到母親和教會的諒解,人言可畏,但卻沒有動搖半點愛慕之情。自 1929 年巴特和家人遷往 Muenster後,Charlott 就與他家人同住,直至巴特離世。Charlott 晚年不幸患上失眠症,精神大受困擾,住了9年的精神療養院直至離世。

倆人的情愛留給後人很多猜想,在想像之餘留有許多感觸,巴特不竟不是道成肉身,在情愛之間往往難於取捨。在《教會教義學》III.3,巴特寫:「She (Charlotte von Kirschbaum) has devoted no less of her life and powers to the growth of this work than I have myself. Without her cooperation it could not have been advanced from day to day, and I should hardly dare contemplate the future which may yet remain to me. I know what it really means to have a helper.」

亞當夏娃二人成為一體,夏娃正是男人的 helper,巴特有言外之音嗎 ….

3 則留言:

匿名 說...

想不到你能寫下這類文章,下一個會寫誰呢?期待。

匿名 說...

陳博士感情豐富, 文采飛揚, 下一個應該寫後現代神學家13年前的邂逅.

匿名 說...

提摩太人邀請你一起來參與討論 =]
http://www.san328.net/xoops/